牛血清白蛋白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(38g/100ml),分子量68kD,等電點4.8,含氮量16%,含糖量0.08%,僅含已糖和已糖胺,含脂量只有0.2%。白蛋白由581個氨基酸殘基組成,其中35個半胱氨酸組成17個二硫鍵,在肽鏈的第34位有一自由巰基。白蛋白可與多種陽離子、陰離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質結合。牛血清蛋白溶液可以作為測量蛋白質含量的標準曲線用。
注意觀察液滴落點周圍溶液顏色變化。開始時應邊搖邊滴,滴定速度可稍快(每秒3~4滴為宜),但是不要形成水流。接近終點時應改為加一滴,搖幾下,最后,毎加半滴,即搖動錐形瓶,直至溶液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,準確到達終點為止。
自然界中,質粒是在營養充足時出現的,它在結構、大小、復制方式,每個細菌的拷貝數,在不同的細菌體內的繁殖力不同,在菌種之間的轉移力等方面都會變化,可能最重要的是質粒所攜帶的特征的改變。大多數原核生物的質粒是雙鏈環狀的DNA分子;但是無論是在革蘭氏陽性還是陰性菌體內都可以發現線狀質粒。質粒大小變化很大,可從幾個到數百個kb。
當細胞所處溫度低于0°C時,細胞脫水,細胞中可溶性物質濃度升高,并在細胞內形成冰晶,冰晶的大小對細胞的影響是不同的,大冰晶容易造成細胞膜、細胞器的損傷和破裂,故造成復蘇出來的細胞存活率、狀態等與凍存前的狀態相差甚遠。因此,我們在凍存細胞的時候會采取兩個措施,一加入低溫保護劑,二,慢凍細胞。
目前多數實驗室培養基滅菌后會放置水浴或者烘箱中,需使用的時候拿出來直接倒板。但培養基靜置時間不宜過長,靜置時間一般不超過4小時。靜置時間過長,培養基中瓊脂可能會少量凝固,形成類似絮狀析出。
免疫熒光(Immunofluorescence,IF)原理免疫熒光技術是在免疫學、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。它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,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熒光基團,再用這種熒光抗體(或抗原)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(或抗體)。利用熒光顯微鏡可以看見熒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,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和定位,以及利用定量技術(比如流式細胞儀)測定含量。
對照品(標準品)是執行藥品質量標準的實物對照,是量值傳遞的重要載體,是用來檢查藥品質量的一種特殊的專用量具、測量藥品質量的基準、確定藥品真偽優劣的物質對照,也是作為校正測試儀器與方法的物質標準。